圖為中國國家質監局黨組成員、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田世宏,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張曉欽為廣西石墨烯標準化
技術委員會揭牌。中新社記者黃艷梅 攝
圖為廣西
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陳鴻起宣讀關于發布石墨烯系列地方標準的公告及批文。中新社記者黃艷梅 攝
中新網南寧12月7日電(記者 黃艷梅)12月7日,石墨烯系列地方標準新聞發布會暨廣西石墨烯標準化
技術委員會啟動儀式在南寧舉行,中國首個石墨烯系列地方標準發布。
廣西壯族自治區
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陳鴻起在會上宣讀了關于發布石墨烯系列地方標準的公告及批文。
本次發布的石墨烯系列地方標準由廣西大學可再生能源材料協同創新中心起草,包括五項,分別是《石墨烯三維構造粉體材料的檢測與表征方法》、《石墨烯三維構造粉體材料名詞術語和定義》、《石墨烯三維構造粉體材料生產用聚合物》、《石墨烯三維構造粉體材料生產
技術》和《石墨烯三維構造粉體材料生產用高溫反應爐的設計規范》。
上述五個石墨烯系列地方標準具有三大創新點:一是石墨烯系列地方標準全國率先發布。由于目前暫無石墨烯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來規范石墨烯行業,石墨烯市場較為魚龍混雜,石墨烯系列地方標準的發布將促進石墨烯市場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形成一個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
二是首次明確了石墨烯三維構造粉體材料的名詞術語,包括石墨烯三維構造粉體材料、崩解率、三維電子斷層掃描分析
技術等名詞術語。這些名詞術語以廣西大學科研團隊制備的石墨烯具有獨特的自支撐三維立體多孔結構作為出發點,根據石墨烯三維構造粉體材料的微觀結構及產率同原料的關系,引入崩解率,即“球形原料在熱處理時崩解成粉末的比例”;利用全國第一臺環境球差電鏡,將通常檢測
設備只能得到的二維投影圖像通過空間疊加重構出的材料的三維結構,從而定義三維電子斷層掃描分析
技術。石墨烯三維構造粉體材料的名詞術語為產業界和學術界交流提供了統一的
技術語言。
三是首次規范了石墨烯三維構造粉體材料的原料、
技術、生產裝備及檢測方法,利用全國第一臺環境球差電鏡、掃描電鏡等各種檢測分析儀器,用各種成像表征分析
技術對石墨烯三維構造分體材料所特有的物理性質和形貌特征進行全面表征,制定出針對石墨烯三維構造粉體材料特定的檢測方法。
當天發布會現場還舉行了廣西石墨烯標準化
技術委員會啟動儀式,中國國家質監局黨組成員、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田世宏,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張曉欽為廣西石墨烯標準化
技術委員會揭牌。
作為石墨烯系列地方標準起草單位和廣西石墨烯標準化
技術委員會牽頭單位,廣西大學校長趙艷林在會上發言稱,石墨烯是21世紀舉世矚目的戰略性前沿性新材料,廣西已確立“十三五”重點發展石墨烯新材料產業。廣西大學引進高層次人才沈培康教授及其團隊,研究開發了居于國際領先水平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維石墨烯構造粉體材料制備
技術,建成了年產15噸規模的制備中試基地,目前正積極開發多種具有特色、性能卓越的石墨烯粉體材料下游應用產品。
趙艷林稱,今后,廣西大學將在各級領導和部門的支持下,繼續深化石墨烯標準化工作,力爭構建石墨烯原材料、制備
技術和下游應用產品的全產業鏈標準體系,通過標準化管理實施工作,促進廣西石墨烯發展各項工作規范化、法制化、
科學化、系統化,為搶占石墨烯產業發展先機,扎實推進廣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石墨烯被稱為“黑金”,是2004年發現的一種新型二維平面碳納米材料,被稱為可能改變世界的“神奇材料”,是目前發現的最薄、強度最大、導電導熱性能最強的一種新型納米材料,其在能源、生物
技術、水資源、電子及網絡
技術、航天航空和汽車工業等諸多領域展現出廣闊應用前景。
2010年,石墨烯發明者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目前,英國、美國、日本、韓國、歐盟等都在投入巨資加快石墨烯的
技術研發和產業化。中國也是石墨烯研究和應用開發最為活躍的國家之一,中國已將石墨烯列為戰略前沿材料之一,并列入“十三五”規劃。中國石墨烯產業形成了以江浙為中心,山東、重慶、四川、京津冀、廣東、福建、廣西等區域競相發展的格局。
廣西官方稱,廣西在石墨烯應用領域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廣西正全力以赴把石墨烯產業打造成當地又一張創新發展的名片。此前8月,由廣西大學新組建成立的“廣西石墨烯研究院”揭牌,該研究院擬在廣西組建石墨烯產業聯盟,打造世界級石墨烯粉體材料制備基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