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5月,郭書貞(后排右二)與戰友回國后復員時合影
郭書貞立功喜報
郭書貞功勞證書內頁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贈予志愿軍員的抗美援朝紀念章
志愿軍軍功章
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贈予志愿軍的“和平萬歲”紀念章
□黃丹羽
70多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以正義之師行正義之舉,舍生忘死、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鍛造出光耀千秋的抗美援朝精神。今年是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70年歲月滄桑,70年斗轉星移,昔日的戰場已沉寂于歲月長河,但珍藏在德州市檔案館內的枚枚軍功章、張張立功證、件件軍用品,記錄著志愿軍戰士的熱血青春,積淀著血雨腥風中的英雄故事和不朽精神。
三等功3次、四等功4次,兩枚朝鮮國家軍功章
郭書貞1929年10月出生于寧津縣時集鎮郭皋村,1948年9月,加入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先后參加了解放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戰役,1949年4月,在淮海戰場上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2月,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兵團司令部警衛隊,擔負起兵團司令宋時輪等首長的警衛工作。1950年11月,入朝作戰,直至1955年5月才撤離回國。朝鮮戰場上,他榮立三等功3次,四等功4次,兩次被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國家軍功章,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郭書貞在朝鮮參加的第一場戰役便是著名的長津湖戰役。當時,第九兵團下轄20、26、27三個軍,宋時輪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副司令員兼第九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郭書貞擔任司令部警衛員。在長津湖一帶,迎接他們的是朝鮮幾十年不遇的嚴寒天氣。白天氣溫零下20多攝氏度,夜間更是低至零下40多攝氏度。第九兵團的戰士靠雙腳走到長津湖,一路上,有很多人凍掉了耳朵、腳趾,還有的戰士,睡著了就再也沒有站起來。11月27日天一亮,長津湖戰役打響,第九兵團對美軍形成四個包圍圈,分別是新興里、柳潭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在宋時輪指揮下,20軍、27軍向美軍發起猛攻,成功將美軍陸戰一師和步兵第七師截為5段,形成了分割圍殲的有利態勢。
長津湖戰役結束后,郭書貞跟隨首長觀看戰斗后的戰場,在水門橋附近,有志愿軍20軍59師177團6連、60師180團2連、27軍80師242團5連3個連隊的戰士,共有100多人都趴在地上,呈戰斗隊形,手里握著槍,眼睛盯著山下,遠看是一個阻擊陣地,走近看所有人卻一動不動,成了冰雕。在場眾人無不動容,郭書貞更是泣不成聲,戰友們的英雄形象,他在心底銘記了一生。此后,他還參加了黃草嶺、馬良山、濟雄山等戰役,多次護衛祖國人民赴朝慰問團進行戰地慰問和演出,圓滿完成了安全保衛任務。
郭書貞的母親思兒心切,憂思成疾,1952年初病情加重,家人給郭書貞寫信期盼他能回家見上一面,但戰爭還在進行,郭書貞打消了回家的念頭。當年9月,他收到家中來信說,母親已經過世,首長當即批準他回家一趟,但他擦干眼淚說:“不走了,回去也見不到娘了。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保家衛國才是大事?!痹诋斈旯鶗懙牧⒐为勛C書上有這樣一段話:“思想純潔,家中來信讓他回家,并未受到影響?!?/p>
歸國后藏起軍功章和立功證書,積極參加生產勞動
宋時輪司令員回國前,曾面向長津湖方向脫帽鞠躬,淚流滿面、不能自持,郭書貞亦在一旁悲不自勝。時隔70載,山河已無恙?!拔业哪切鹩褌?,早早地把青春留在了戰場……”每每回憶起犧牲的戰友,郭書貞總忍不住熱淚盈眶。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祖國經濟建設如火如荼,部隊開始大幅度減編裁員,1955年5月,郭書貞被列入復員名單中,當組織詢問他有何要求時,他回答:“一切服從組織安排,沒任何要求?!蓖?月,郭書貞復員回到了闊別7年的故鄉郭皋村,他收起獎章,成為一名農民。那些年,生產隊每年兩次組織青壯男勞力去外縣市挖河清淤,這是一項很重的體力活,條件十分艱苦。郭書貞雖在部隊負過傷,但他不曾要求任何照顧,每次都積極參加。去齊河縣挖河清淤那次,單程距離近300華里,需要自己推著小推車,帶著被褥,步行三四天趕路。路上,郭書貞戰場上受過傷的腳舊疾復發,走起路來疼痛難忍,可他依舊和當年在部隊那樣,輕傷不下火線,硬是咬著牙一跛一拐地趕到工地,忍著疼痛干了一個多月,直到任務完成。有人勸他,作為復員軍人,大家都知道他受過傷,和隊里打個招呼,換個人去不就得了,何必這樣硬撐。郭書貞說:“正因為我是復員軍人,才要有個軍人的樣子,想想那些犧牲的戰友,我這點傷痛算什么?!本瓦@樣,郭書貞一直在老家務農,從未向組織要求任何特殊照顧。
“年輕人不要忘記國家曾經的艱難,要努力把國家建設好,告慰犧牲的先烈?!焙推綒q月,郭書貞經常會給子孫講述自己的戰斗故事,希望他們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在他的影響下,兒孫入了黨,在國家需要的地方,默默耕耘,不求回報。
軍帽和腰帶,見證朝鮮戰場上的血與火
2021年10月,時年91歲的志愿軍老戰士高炳泉向德州市檔案館捐出了自己的軍帽與腰帶。問及往事,這位九旬老人已記不清自己何時參加的抗美援朝,也記不清那段時間在朝鮮戰場上發生的故事,他的記憶里,只留下了“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首歌,老人唱起這首歌時,仍然激情澎湃,似乎還是當年那位即將奔赴朝鮮戰場的年輕戰士。
高炳泉1930年11月生人,1949年2月,剛滿18歲的他進入華東軍政大學警衛營三連,成為一名戰士,次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8月進入69師,成為政治通訊班、通信營中的一名通信員,后任副排長、副政治指導員等職務,立功若干。通信戰士是科學的千里眼、順風耳。戰士們打仗都是集體作戰,而通信兵多數時間卻要孤軍奮戰,只有通信兵成功將消息傳遞出去,才能打勝仗,避免更多戰友犧牲。
戰場上,高炳泉迅速掌握了最新的無線電和報話機技巧,及時傳遞戰場消息,其中做得最多的是偵查敵軍動向。戰場情況瞬息萬變,通信兵執行任務,需要學會貼地辨聲,一有動靜,就趴在地上,耳貼地面,判斷遠處來敵的規模、距離,并盡快做好埋伏、隱蔽。此外,還要懂得使用碰頭暗號、碰頭口令。身臨戰場,戰事不可謂不兇險,尤其是在敵軍飛機狂轟濫炸下,高炳泉與戰友多次冒著猛烈炮火,成功修復被炸斷的電話線,保證前后方信息不斷聯。頭頂飛機嗡嗡作響,但他腦中只有一個想法:快一點,再快一點!大大小小戰斗,反反復復偵察,高炳泉歷練成一名經驗豐富、敢打敢拼的英勇戰士。
朝鮮戰場極度寒冷的環境,志愿軍卻普遍裝備簡陋,幾場戰役下來,他們中很多人的身體都被嚴重凍傷,一遇暖,皮就脫落了,有的志愿軍體力已經透支,甚至在呼嘯的北風中悄然離世。早上還在一起玩笑的戰友,下午便犧牲在異國戰場上??姑涝瘧饒錾?,志愿軍戰士敢于犧牲自己的一切,正是因為有著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和平年代,深藏功與名,在平凡的崗位上,堅守初心,為新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貢獻畢生的光和熱,也是因為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